我在学习MIT的托卡马克高温超导磁体的制造技术,发现200多篇高温超导小型可控核聚变研究论文里,没有一篇是出自中国,也没有任何一家中国科研单位参与研究。
美国的核聚变研究队伍的半壁江山都投进去了。
这完全就是在整第二个EUV光刻机、第二个航空发动机嘛!
不知道高温熔盐堆是美国60年前的成熟技术,也不知道高速磁悬浮国外40年前就已经580公里,更不知道高温超导商业化落后很多年,也分不清fission和fusion。
高校做着短平快的事情,网络上无数人炒作光刻机,也分不清DUV和EUV。
于是科技精神就在这样的浮夸之下,溃败。
于是诞生了水变油,诞生了水氢车,诞生了汉芯,诞生了弘芯。
于是有了Lyncean, Energetiq, Sigray, 有了TAE, General Fusion, CFS。
我是中国公民、广东市民、深圳居民、热爱祖国、热爱钻研尖端科技的Jim博士。欢迎交流讨论。
附:
MIT的托卡马卡磁铁设计图。
MIT紧凑型核聚变的三篇经典论文:2015年的ARC设计、2016年REBCO高温超导超强磁铁设计、2020年的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设计论证。
MIT2015年论文链接:10.1016/J.FUSENGDES.2015.07.008
MIT2016年论文链接:10.1007/S 10894-015-0050-1
MIT2020年论文链接:10.1017/S0022377820001257
中国EAST2010年论文链接:10.1109/TASC.2010.204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