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分析股票价值投资理论
巴菲特是这方面的代表。
建议看巴菲特的书以及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书。
价值投资就是寻找以等于或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标价的证券。
这种投资可以一直持有,直到有充分理由把它们卖掉。
比如,股价可能已经上涨;某项资产的价值已经下跌;或者政府公债已经不再能提供给投资者和其他证券一样的回报了。
遇到这样的情形时,最受益的方法就是卖掉这些证券,然后把钱转到另外一个内在价值被低估的投资上。
格雷厄姆建立他的安全边际主要通过搜寻如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l 资产的评估
l 获利能力的评估
l 分散化投资
通过坚持安全边际,或高出股价的价值之间的差额,而获得了这样的保护。
潜台词就是,即使后来发现股票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吸引人,但结果仍然会是令人满意的。
二、如何计算股票的理论价值
股票价格是指股票的证券市场上买卖的价格。
从理论上说,股票价格应由其价值决定,但股票本身并没有价值,不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职能作用的现实资本,而只是一张资本凭证。
股票之所以有价格,是因为它代表着收益的价值,即能给它的持有者带来股息红利。
股票交易实际上是对未来收益权的转让买卖,股票价格就是对未来收益的评定。
股票及其他有价证券的理论价格是根据现值理论而来的。
由于未来收益及市场利率具有不确定性,各种价值模型计算出来的内在价值只是股票真实的内在价值的估计值。
(1)现代证券组合理论
在此基础上,马柯维茨于1952年发表了题为《证券组合的选择》的论文,他根据统计学上的均值、方差和协方差等指标,将单个股票和股票组合的收益和风险进行量化,将复杂的投资决策问题简化为收益-风险(期望值-方差)的二维问题,给出了投资者如何通过建立有效边界,并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最优投资组合,以实现投资效用最大化的一整套理论,即现代证券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MPT)。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以夏普、林特纳和莫辛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马柯维茨工作的基础上,开始把注意力从对单个投资者微观主体研究转到对整个市场的研究上,考虑若所有遵循马柯维茨定义下的投资者的共同行为将导致怎样的市场状态。
在各自独立状态下,他们先后得出了有关资本市场均衡的相同结论,即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从而开创了现代资产定价理论的先河。
用E(Ri)表示股票(组合)i的预期收益率,E(Rm)表示市场组合的预期收益率,Rf表示无风险资产收益率,i表示股票(组合)收益率变动对市场组合的预期收益变动的敏感性,CAPM可以表达为:
E(Ri)=Rf+(i[E(Rm)-Rf]
CAPM的提出,一改以往证券理论的规范性研究方法,加上当时经济计量学的迅速发展和日趋丰富的数据资源,CAPM很快便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兴趣。
但CAPM严格的假定条件却给经验验证造成了很大障碍,使得学者们不得不致力于对假定条件进行修改,以使其更符合实际。
这项工作主要集中在70年代及其前后几年。
其中代表人物有迈耶斯、默顿及埃尔顿等。
然而,放松CAPM假设所产生的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原因在于“当放松其中的一个条件时,仍可以得到一个与CAPM相似的定价模型,但同时放松两个条件时,就无法得出一个确定的均衡定价模型。
”
(3)因素模型和套利定价理论
CAPM虽然绘出了理性投资者在均衡市场状态下的证券选择模式,但它没有进一步揭示影响均衡的内在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证券价格或收益的。
而因素模型正是在两种证券的价格或收益具有相关性的假设前提下,试图找出并分析对证券价格或收益影响较大的经济因素,并较准确地量化这些因素对证券价格或收益的敏感程度,使证券价格或收益有更合理的解释和更简便的估算方法。
因素模型是由夏普于1963年最早提出,由于它往往以指数形式出现,所以又称为指数模型。
以目前广为流行的夏普单因素模型为例,该模型认为各种证券收益的变动都决定于某一共同因素,该模型可表示为:
Yi = ai + biF + ei
其中:Yi表示证券i的收益率;ai表示其他因素为零时的收益率;bi表示证券对因素的灵敏度;F表示因素的数量指标;ei为随机误差项。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选择了放弃CAPM假设,以新假设条件为出发点重新建立模型。
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当推罗斯的“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APT)。
该理论根据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不存在套利机会的基本假设,直接将资产收益定义成一个满足以多因素(如工业总值、GNP等总体经济活动指标、通货膨胀率及利率等指标)作解释变量的线性模型。
这样APT的工作就是从众多的可能影响因素中找出一组因素的线性组合来拟合定价模型。
尽管APT看起来极其类似一种扩展的CAPM,但它是以一种极其不同的方式推导出来的。
APT模型实际上简化了假设条件,因而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所以,自其在70年代产生以来,便迅速得到人们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
股票定价理论的新发展
MPT、CAPM及其拓展、因素模型和APT都是建立在线性分析范式、有效市场假说和均衡观点的基础上,尤其是线性模型的分析范式意味着资产收益率是呈现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并且投资者以线性的方式对市场信息做出反映。
然而现实中资本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股票价格并不完全按照上述经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表现。
尤其是经历“黑色星期一”之后,一些金融经济学家开始怀疑股票市场运动机制本身的不稳定性,认识到传统的线性模型很难准确预测股价变动,可能还有许多未知因素影响着股价的运动,于是采用了整体化的混沌分析思想来理解股市的非均衡状态,他们摒弃了风险与收益呈线性关系的假设,采用非线性的动态定价模型,如EGARCH、AGARCH等,甚至尝试放弃风险与收益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基本假设前提,提出了具有黑盒子性质的“定价核”(PriceKernel)概念。
此外,在传统的CAPM、APT等所依赖的主观分析、因子分析等因素提取技术方法缺乏有效解释力的情况下,一些学者提出了半自回归方法和半非参数估计方法等新手段。
三、股票投资价值有哪些相关理论
无论投资个股还是基金,其境界高低都可以分为势道术三重。
层次越高,越讲究对趋势和周期的把握,需要更高的认知水平和哲理逻辑,其对投资效果的杠杆效应也越大。
层次越低,越倾向于具体的术和工具,对投资的成效也相对低些。
图片
势
决定资产配置
“势”是指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包括社会变革、人口结构变革、科技变革、行业更替、财富变革等。
这种势蕴含着巨大的能量,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有时这种变革是缓慢不知不觉的,而有时又是急剧颠覆的,因此需要投资者去认真感应和把握。
我们常说,有时代的企业,而非企业的时代。
比如触屏等技术的出现,直接将手机的从联系工具变成了信息获取和处理平台,造让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帝国的崩塌,苹果和google的快速崛起。
当前,新的科技范式变化同样正带来巨大的机遇,包括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生命科学、免疫基因、精准治疗,还有新材料、碳中和等等。
比如,人口老龄化趋势引发的养老危机,以及碳中和碳达峰引发的新能源和汽车的投资机会等。
这些大的趋势变化都会持续反映到投资市场中来。
把握了这些趋势之后,我们就可以据此做好自己的大类资产配置,比如房产、债券还是股票,以及对不同行业的资源投入和匹配。
过去30年,如果持续投资房产,基本就是人生赢家了。
而要感应和顺应“势”,就要求我们力争建立如芒格所说的多元思维模型,不断打破僵化的思维框架,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格局和能力,而这远非一日之功。
道
具体品种的选择
在认清大势后,知道了具体的资产配置,接下来就需要去选择和配置发展空间大、成长性好的行业和公司。
由此,需要对其行业格局和竞争形态有了解,能洞悉公司竞争力和发展态势,具备对公司的中长期的穿透理解力。
研究公司的时候,需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不能单纯地看财务报表,拿企业过去的成长和业绩表现线性外推来预测企业未来的状况,并以此来做为买入的理由。
更为重要的是,去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护城河”的宽度,进行多方面、多维度的挖掘,跟踪和研究。
优秀的投资者总能够化繁为简,剥去层层对企业研判没有用的细枝末节,长期动态关注,抓住最核心的部分。
投资,最后拼的是远见卓识的洞查力和带有准确预判性的商业眼光,可以在纷繁有时甚至是矛盾的蛛丝马迹中抓住最本质的逻辑和找到正确的方向。
这需要对具体的企业经营有比较多的了解,往往有经营体验的投资者更占优势。
人非全才,因此需要坚守自己的能力圈。
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我们能够理解且真正值得我们跟踪关注的优秀公司身上,建立局部的比较优势。
在我们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是战胜市场的关键。
术
交易体系和能力的提升
在明确了具体的标的之后,我们需要依托交易体系,选择买卖时机,做好仓位和风险控制,也就是“术”的层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术”的作用是提高效率,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但是,作为普通投资者由于没有坚强的事实和逻辑做支撑,往往很难做好时机的选择和仓位的控制,因此多流于追涨杀跌,最终导致“指数挣钱自己不挣钱”、“基金挣钱自己不挣钱”的地步。
以上“势、道、术”三个层面,不是截然分开,而是融合贯通的。
上指导下,下辅助和支撑上。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持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加强对某些行业的穿透式了解,力争抓住时代、行业和公司发展的大机遇,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