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创业,成功率有多高?
之前听说,中科院被各大 VC/PE 围了个水泄不通,毕竟,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比如,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陈天石,创办的公司“寒武纪”,市值超过300亿。
当然,还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汤晓鸥,创立“商汤科技”、慕尼黑大学计算机博士余凯,创立“地平线”等等。
当然,这些明星项目,也许只是“幸存者偏差”的真实体现。
美国高校教授大多都不愿意创业,但有一群比较活跃的教授,确实在尝试创办公司。问题是,这些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倒闭,高达96-97%的失败率。这种情况对投资者不利,但对公众来说更糟糕。这些高校教授所创造的技术,无法真正成为能帮助人们的产品,相反,随着公司经营受挫,技术也常常丢失。
所以,科学家创业,成功率也只有3%左右。
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的真相是,没有多少科学家成为企业家。
创业者,或者称为企业家,通常被视为具有预测未来需求的技能,主动经营并将新产品/新服务推向市场的人。企业家需要接受所涉及的风险,并从成功企业的回报中受益。
我们只要看看现在这些互联网/科技巨头公司的创始人,科学家的比例仍然很小。即使是拥有世界一流创意/想法的科学家,也很少有动力将这些想法商业化,以获取经济利益。
不言而喻,科学家和企业家,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中。即便如此,一些科学家还是打破了常规,成为了成功的企业家。
举两个例子,他们提供的技术/产品/服务,和我们的日常生活高度相关。
早一点的科学家,比如,爱迪生,自从创建了通用电气公司以来,GE在公司多元化发展中,逐步成长为出色的跨国公司,业务遍及世界上 100 多个国家,拥有员工人数超过 31 万,市值超过 1000 亿美金。
近一点的科学家,比如,美国物理学家 Ray Dolby,他发明了杜比降噪系统,这是一种最初用于减少磁带录音中嘶嘶声的技术。1965 年,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杜比实验室,先后发明了杜比降噪系统、杜比环绕声系统等多项技术,对电影音响和家庭音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 1970 年代开始直到今天,他的降噪方法几乎用于所有录音设备,这使他的公司非常成功。2005 年,杜比实验室在纽交所上市,目前市值超过77亿美金。
对于一个考虑创业的科学家来说,要做出的判断,是选择自己成为企业家,还是与企业家合作。
但是,科学家和企业家,到底有什么区别?
有创造力的科学家,通常都具备好奇心、想象力、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足够的自信。
但,企业家也是如此。
那么,有什么区别呢?
科学家,通常不知道/不确定,商业市场对于他们的科学研究是否感兴趣。
但,企业家对一项发明的商业潜力/价值,却总是有着敏锐的感知。
这很好,但这确实意味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出色的、世界领先的、创造亿万富翁的发明/创意/专利,但并没有从中受益。
假如,您就是一位科学家/博士/博士后,您正在阅读这篇文章,您可能想知道,是否有可能从您已有的想法中赚钱。
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如果您只是专注于自己的科学领域,而对公司财务/法务/市场/行政等问题,表现出漠视或这些日常运营问题不感兴趣,那么,您也许不会走得太远。
简单来说,没有一些商业市场的意识,任何人都不可能从一个创意/想法/专利中赚钱。
那么,企业家必备的素质是什么?
典型的成功企业家,被认为是有逻辑的、有洞察力的、有组织的和负责任的、自信的、社交外向的、优秀的沟通者,并且能够应对失败。
很少有科学家,在不具备逻辑性、洞察力、组织性、责任感和自信的情况下,在其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首先,科学家必须是优秀的沟通者,否则,他们将永远无法获得工作所需的资金。有些人,甚至可能在社交上外向。当然,所有科学家都必须能够应对失败,因为理论或实验,不可能总是能按预期进行。
然而,不是企业家的人——无论是否是科学家——通常对失败持谨慎态度,所以,他们宁愿不承担财务风险,选择在科研所/其他公司工作一辈子。
从表面上看,与创造性科学家和企业家相关的属性,并没有那么不同,但似乎确实存在企业日常运营问题有关的差异。
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重点是,如何将发明/创意/专利大规模商业化。
这就是企业家所做的——创造一种可以转化为金钱的产品/服务——为此,我们需要“商业意识”。